「事實」與「觀點」的差異 - 開啟你的批判性思考
- betweeeenus
- Sep 7, 2016
- 2 min read

「課本能夠提供我們知識。」 「課本上的知識往往是正確的。」 你分得出哪一個「事實」,而哪一個其實只是「觀點」嗎? 在一些國外的教育中,學生從很小就被訓練區辨「事實」和「觀點」,例如「冰淇淋通常是用牛奶做的」和「冰淇淋很好吃」。從這樣的基本訓練之中,他們慢慢養成一套面對任何說法時都會去思考究竟這段話是事實還是觀點的習慣。 「Critical thinking」,中文譯為「批判性思考」,意思是「邏輯清晰嚴密的思考」(註)。「批判性思考」可以拆解為「解讀、分析、評估、推理、解釋、自我修正」六個階段,這是目前多數人可以接受對於「批判性思考」的詮釋,「區辨事實與觀點」可以被歸類在「解讀」與「分析」前兩個階段。如果我們錯把「觀點」當做「事實」,推理過程就會產生邏輯謬誤,影響結論的可性度。(「邏輯謬誤」的解釋可以參考我們先前的文章) 華人傳統的教育觀念強調「尊師重道」,我們多半傾向相信有權威的老師以及教科書,縱使有些人曾在自身經驗中發現老師或教科書的不足,卻往往在提出疑問時被視為「找麻煩」,或者得到「你想的這些考試不會考,答案背起來就是了。」這樣的回應。 就算考試有標準答案,但我們的生活也是嗎? 我要念社會組還是自然組?我要考哪個系?我要不要在暑假去打工?我要不要接受那個男生的告白?快要可以投票了但我該投誰? 我們往往會聽到「學生就應該/不應該怎樣怎樣」的聲音,但是當身邊的人說出這些話的時候,究竟是事實,還是只是他們的觀點呢?
---
註:「Critical thinking」的英語原文以及日語漢字譯法「批判的思考」,容易與負面的批評(criticize)相連結。而常見翻譯「批判性思考」的「批判」兩字在中文語境則會讓人聯想到否定、質疑,與「邏輯清晰嚴密的思考」的意義有所差距。 【延伸閱讀】
批判思考-態度篇(賴慧玲)
批判思考內涵之探討(余佳貞) ---
美國教育哲學家杜威對於批判的思考定義是「反省式的思考:根據各種證成的理由及其推導出的結論,對一個信念或假定的知識形式進行主動的、持續的,以及仔細的思考。」
批判思考作為偷偷高訴你你這個平台首要想要帶給高中生們的能力,我們做的是持續地提供訊息、丟出問題,然後附上一些延伸閱讀讓大家能夠主動地去進一步理解議題,但作為一個窗口,我們也並非權威,同樣需要不斷地和大家自我反省、修正。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