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行權-夜晚是屬於誰的?
- betweeeenus
- Oct 8, 2016
- 2 min read

升上高中後,也許是學校比較遠需要通勤,也許是放學想和朋友一起到處去晃晃,又或者只是因為快考試了想要在學校自習晚一點,但家裡的門禁總是綁架著我們的時間。只要稍微晚一點到家,馬上就被奪命連環call,甚至回家後被痛罵一頓。
相信還是高中生的各位家裡多少都有規定門禁時間,但你有注意過,自己的門禁時間和身邊的人一樣嗎?為什麼會有這些差異呢?
「夜行權」,說的是夜晚人獨自在外行動的自由權,理論上,若我們的行動自由是受到保障的,那麼每個人應該會享有同等的夜行權,但事實上也是這樣嗎?
天色暗了,男生揪朋友一起出去打球、吃宵夜好像稀鬆平常,但女生卻常常是那個需要早一點回家的,甚至有的人被規定沒有人陪或者接送,晚上就不能出門。
似乎「女生晚上在外面特別危險」是一個大家都有的共識。
1994年,女權運動者彭婉如在夜歸時被殺害,在當時曾引發關於「夜行權」議題的討論與訴求,然而20年過了,現在的夜晚,對女性比較友善了嗎?
夜歸的危險依舊存在,撿屍、性暴力的不幸事件還是不斷上演。儘管社會出現保障夜行權的公共設計,例如夜間安心候車區、女性專用車廂等,但當我們以「保護」之名限制特定族群行動的自由,認為夜晚避免待在某些地方就能減少危險,危險真的就不存在了嗎?
事實上,危險的源頭並未消失,而這樣的「保護」,甚至讓社會產生了一種「妳選擇不接受這樣的保護,那受害就是妳自己的選擇」的氛圍。
在夜行權的討論中,如街道這樣的公共空間並不真的「公共」,夜晚並不同屬所有人,你注意過這樣的現象嗎?還有哪些群體也被排擠在使用公共空間之外?哪些給「弱勢者」的保護措施並沒有真正解決問題?在生活中多多觀察、想想吧!
【文章回顧】
【延伸閱讀】
在輔大灰姑娘事件中,我們看見了甚麼? ( Photo by Thomas Tucker from unsplash.com )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