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機會成本

  • betweeeenus
  • Nov 24, 2016
  • 2 min read

口袋裡有三百塊,看了電影就不能吃大餐,買了衣服就不能出去玩。人們總是資源有限,卻慾望無窮,於是「怎麼選才好?」變成生活中的關鍵問題。 「機會成本」是個可以幫助你進行選擇的標準。選擇A就要放棄B,被放棄的B所能夠帶來的價值,就是選擇A的「機會成本」。 舉例來說,小明這學期開始思考:要花九千元請家教,或五千元補英文,還是把錢省下來,買五百元的參考書?我們先假設小明是個認真的孩子,不管去補習還是自己念書,都能拿到來自補習班或爸爸的獎學金,分別是兩千元和一千元,但請家教就沒有獎學金了。

每學期    收入         成本

────────────────────────────────────

家教     0元          9000元 補習     2000元(補習班獎學金)  5000元 自己念書   1000元(爸爸獎學金)   500元(買參考書)

要計算這三個選擇的機會成本,需要將選擇中直接看得見的成本(外顯成本)加上被放棄的最高收入(隱含成本):

每學期    隱含成本        外顯成本

─────────────────────────────────────

家教     2000元(補習班獎學金)  9000元 補習     1000元(爸爸獎學金)   5000元 自己念書   2000元(補習班獎學金)  500元(買參考書)

小明請家教的機會成本11000元,去補習的機會成本6000元,自己念書的機會成本2500元。 看起來…自己念書的機會成本最小,所以小明是不是應該自己念書,不要浪費錢……?不!才沒有這麼簡單呢!金錢以外的收入與成本,也在機會成本的守備範圍唷! 小明可以選擇花一小時請家教在家舒服,也可以花三小時和朋友去補習培養感情,或是花五小時自己念書順便約會,這時候機會成本的計算就變得非常複雜了!小明必須將這些金錢以外的收入與成本量化可以比較的數字,和金錢的部分一起考慮,才能確定哪一個選擇才是最好的:

每學期    金錢外收入        金錢外成本

─────────────────────────────────────

家教     在家舒服(五分爽)     一小時 補習     與朋友培養感情(三分爽)  三小時 自己念書   出門約會(十分爽)     五小時

「機會成本」 讓我們思考的是,這個選擇讓我「放棄」了什麼?我損失了什麼可能?藉由這樣的思考,確保自己當下的選擇是最適合的。話說回來,如果這個選項不存在的話,就不用考量它的機會成本囉!醒醒吧小明,你沒有女朋友!(也就是說選擇補習的機會成本會變成五分爽的在家舒服, 而不是十分爽的出門約會喔) 經濟學家假設人類都是理性的,我們必定會選擇最有利,也就是機會成本最小的選項。但如果這個選項在金錢上的機會成本比較大,就代表這個選擇是不理智的嗎? 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小明社團很忙,或是覺得怎麼可以念書順便約會,約會就是要另外找時間出去玩啊!當時間成為考慮的關鍵,那麼只要花一小時,但是金錢機會成本超過一萬元的家教,也可能成為小明最後的選擇。 思考機會成本的過程中,你會發現,金錢,只是選項背後的其中一種價值觀;然而,有些渴望是無法藉由金錢滿足的,不是嗎?


Comments


Featured Posts
Check back soon
Once posts are published, you’ll see them here.
Recent Posts
Archive
Search By Tags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Success! Message received.

© 2016 by Between Us. Created with Wix.com

  • w-facebook

​Follow us on facebook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