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認同
- betweeeenus
- Oct 16, 2016
- 2 min read

從國小一路升上高中,你是否曾注意過同學是哪裡畢業?而誰又是和自己來自相同的地方呢?
我們似乎自然而然地會尋找自己和他人的異同,進而找出自己和誰是同一夥的「〇〇人」。從生活中習以為常的居住地、高中的分別,到每次選舉政治上的詞彙,那個不斷出現的「台灣人」認同,都是區別彼此的例子。儘管我們其實並不認識同一所學校的所有學生,更不用說台灣這塊土地上大部分的人,但仍會認為「我們是一夥的」。
如果你還記得年初的周子瑜事件,當她被舉報是「台獨」而被迫公開道歉,並表達自己「身為一位中國人」的過失時,全台群情激憤,譴責舉報的黃安與經紀公司的妥協,並聲援周子瑜。
你當時也感到生氣嗎?你有想過為什麼自己或別人會因為這樣的事情而生氣嗎?
民族主義學者提出了一個「想像的共同體」的概念──雖然我們並不認識彼此,但我們能夠「想像」我們彼此之間在某些方面有連結。促成這個「想像」有三個要素──語言、朝聖之路與區隔。
當我們在看報紙或電視時,「語言」,正透過傳播科技發揮它的影響力。它讓我們能想像在世界的某處,有群人正和我們講著一樣的語言、關注相似的事物。
而我們從小一路來到高中、大學的教育系統,則正是「朝聖之路」的例子。人們在路上不斷往終極目標前進,會意識到自己與其他同行者(例如同學)的共同點,獲得同為「旅伴」的認知。
只是,明明是相同語言區,卻仍會受到種種外來因素所生的「區隔」,使得民族認同受到凝聚而變得完整。想想看,你是否曾因為機車老師的重重刁難,而變得和班上原先不太熟的誰而變得更好呢?
民族認同具備強大的力量,能夠凝聚一群其實原本根本不認識的人,但正因為它的強大,使得許多統治者都想要利用它。
在現代,這樣的政策操作仍滲透著我們的生活,傳播媒體與教育更是世界各國政府用以形塑人民的民族認同的利器。
講到這裡,不知道大家能不能夠稍微理解一點為何前陣子「課綱微調」的事件會吵得如此轟轟烈烈呢?
在看到子瑜公開道歉影片的那一刻,那股不分你我的憤怒,是來自於連結你我的「認同」──我們並不真的認識她,不一定來自台灣的同個角落,但我們說著相同的語言,我們能夠感覺到彼此。
【延伸閱讀】
《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班尼迪克.安德森
認同的重量:《想像的共同體》導讀/吳叡人(菜市場政治學)
當台灣認同超過60%,代表什麼?/王宏恩(菜市場政治學)
臺灣統獨的民意分布:臺獨是共識嗎?/陳方隅(菜市場政治學)
תגובות